宏观经济学乘数效应与凯恩斯主义

根据《宏观经济学》定义,乘数效应原本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
公式表示为
k=1/(1-边际消费倾向)
乘数k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效应越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就越强劲。

对于乘数效应简单复习思考,整理以下个人笔记,请自行判断正误。
本位所有内容,不得作为投资建议,不得作为投资指导,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美国凯恩斯主义

乘数效应在经济学中,以ZF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时候计量的较多,西方经济学认为按照凯恩斯主义,应当由美国联邦政府进行投资,带动经济发展,通过美国联邦政府主动增加负债,冲抵市场中其他参与者的储蓄导致的货币沉淀,确保流动性。同时,还能够利用乘数效应有效的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美国联邦政府采用凯恩斯主义,好处是市场不容易因为流动性紧缺导致经济危机问题,但缺点则是美国联邦政府的负债越来越高,美国联邦政府举债的大部分都用于缴纳利益,整个美国联邦政府被华尔街给掏空了。大量的税收被华尔街的资本家吸血,美国联邦政府根本无法维持其基本运作,每隔几年就必须增加债务上限,不断借新还旧,被华尔街资本家持续吸血,成为僵尸。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贬值

传统西方经济学家都是以正面的角度评述美国联邦政府的凯恩斯主义,大量举债投资拉动了美国的经济发展,避免经济危机。但是,这种寅食卯粮的做法,迟早是要还债的,其中一种就是以损害美国货币信用的方式,持续导致美元贬值。当美元贬值以后,所有持有美元的美国居民和企业都会出现经济损失,这种损失是持续的缓慢的,短时间不容易发现的。只有将时间维度放大到10年、20年的长度,才会发现存在银行里面的美元贬值了,原本可以买一辆奔驰的5万美元,现在只能购买一辆丰田汽车。在此过程中,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牺牲所有持有美元的美国居民的利益,维护了市场经济的持续正常运行,整体来看是积极的有利的。

乘数效应反面作用

所以,美国联邦政府的凯恩斯主义必然有其难以为续的时候,就会出现无法继续执行凯恩斯主义投资,无法继续拉动经济发展,最终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个时候,市场就会以反面“乘数效应”的作用反馈到经济活动中,原本投资A,经过层层10%比例的储蓄消耗,可以带来A×K的经济效益;反向作用,减少投资A,则会出现A×K的经济减少,使得美国市场加速下滑。

零利率的风险

此时,美国联邦政府可能会采取0利率的方式,促进居民和企业将沉淀下来的美元取出来使用,以激活经济发展。但是,0利率也会伴随巨大的风险,因为企业和居民可能过度借贷,导致货币增加速度过高,进而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货币贬值。而且,银行在放贷的时候,也不得不考虑借贷人的还债能力,如果利率=5%,银行要求借贷方的还款能力是100;利率=0,银行要求借贷方还款能力可能只需要10即可。因此,不同的利率基数的情况下,银行放贷对象的实际还款能力差异极大,市场利率发生波动,可能会有大量借贷方出现违约,进而危及到银行的安全。

资本注入与投资发展

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资本不够充裕,可能会采用较高的利息来吸引民间储蓄,以保证银行具有更多的货币。通过将民间的货币集中起来,借贷给企业发展,达到增长经济的目的,比如说南美洲的国家常常采用高达15%-20%的利率。这种高利息一方面使得储户获得较高的利息,另一方面这些南美洲国家的货币也会快速贬值,实际在获得利息的同时,真正能够兑换回来的原始货币可能还会减少。

这种情况下,向南美洲进行投资的美国资本,往往是非常敏感的,非常谨慎的,要求南美洲国家的政府必须给予极高的金融政策开放程度,使得资本能够更加自由的进出。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不再以投资进行生产带来利润的打法,美国华尔街的资本进入南美洲以后,伺机而动,炒作汇率变化,通过杠杆利用汇率变化,达到快速吸血南美洲国家的效果。这些国家不但无法获得真正的经济发展,反而会因为华尔街资本的一进一出,出现巨大的经济危机,造成严重的经济破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本土企业,在各种经济危机中,被华尔街资本合法合规的抢夺过去。

所以,货币只是一个表象,美国华尔街资本不断的进进出出,给落后国家表面上带来了短期的发展,长期的却是在埋下隐患,并最终在某一天一击必杀的破坏当地经济,大卸八块,吃肉喝血。

乘数效应=法准、储蓄率

如果储蓄率为0,那么所有的货币都会持续进行循环,不会有任何的沉淀,那么经济活力是最大化。但实际情况是居民、企业都有一定的储蓄需求,必须确保具有一定的流动资金。因此,货币会逐渐发生沉淀,导致市场的流动性变差,此时按照凯恩斯主义由市场中主导者ZF进行负债投资,注入流动性,避免通货紧缩。

A. **如果法定准备金=0,储蓄率=0 **

银行和居民都不保留任何货币,那么所有的货币都会进入流通循环,乘数效应就变成了纯粹的货币循环。
所以,乘数效应的真相是货币循环

B. **如果法定准备金=0,储蓄率为>0 **

银行不保留任何货币,纯粹由民间的居民保留货币,预防不时之需,为意外情况或未来大额投资做应急准备。这个时候,看到的就是民间货币大量累计,同时借贷方大量负担债务,且民间能够储蓄的货币多少,完全取决于借贷方从银行获得多少贷款。
所以,货币乘数效应的本质是债权创造

C. **如果法定准备金为>0,储蓄率为>0 **

现实中的情况是银行为了保证自己的经营安全,居民为了自身的现金流健康,都会保持一定的储备/储蓄。因此,银行要审核借贷方的还款能力,同时控制放贷额度,申请贷款的主体也会结合自身已经具备的现金状态考虑是否申请贷款。借贷方申请得到的贷款,必须花出去,所以经过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后,这些贷款又会转化为居民的储蓄或银行的准备金,并最终沉淀下去。
所以,这里可以看到债务人举债创造的债权,会受到法定准备金和储蓄率两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当法定准备金>0和储蓄率>0这一条件确定以后,市场中可以产生的最大债权就确定了,即最大债权创造

法定准备金主要受到政策的影响,储蓄率则是由市场经济中各个主体对于未来预期判断决定的。当需要宏观调控的时候,央行可以通过政策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进而释放流动性。居民部门也可以通过社会整体对于未来的预期变化,作用于全社会总体债权的上限。
如果所有人/大部分人认为未来发展前景较好,储蓄率会降低,流动性会更充裕,社会经济会更加活跃。
反之,如果所有人/大部分人认为未来发展不明确,存在较大风险,则会增加储蓄率,流动性变差,更多人选择落袋为安,社会经济活动变得冷淡。

社会经济活动变得冷淡以后,居民部门手上的货币会增加,此时虽然凯恩斯主义注入货币的乘数效应减弱,但对于手握更多货币的居民部门也会产生更大的伤害,因为货币贬值的时候手握货币越多,损失越大。

D. **如果法定准备金为>0,储蓄率>0,存贷差=0 **

进一步考虑到存贷差,存贷差主要是银行自身持有的贷款额度,贷款人从银行获得的货币,一部分是储户的货币,另一部分是银行的货币。如果存贷差=0,那么银行只作为中介,不持有任何债权,那么居民部门就获得最大债务值,即即最大债务创造
显然,银行提供给储户的利息<放贷利息,如果银行不持有任何债权,全部债权提供给储户,那么储户就应当获得贷款方全部/大部分的利息,同时直面借贷方的违约风险。

简单总结:

  • 乘数效应 = 一次投入,拉动一系列反应
  • 假设:法准=0、储蓄率=0, 可以看到乘数真相,本质为货币的重复循环。
  • 假设:法准=0,储蓄率>0, 可以看到所谓货币乘数本质为债权创造。
  • 假设:法准>0,储蓄率>0, 可以看到最大债权创造。
  • 假设:法准>0,储蓄率>0,存贷差=0, 可以看到最大债务创造。
    PS法准==法定准备金